博乐新闻
博乐体育:“光伏+”为村落兴盛注入绿色动能
一片片绿色菜田,因为接连排布的“板子”盘活了资源;一池池粼粼鱼塘,因为熠熠生辉的“板子”改善了生态、惠及了民生。近年来,海南省文昌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农(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通过“光伏+产业”的跨界整合,助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来到文昌市,探访“光伏+”如何为老乡们带来“开年红”。
春节假期刚过,位于文昌市东北部的翁田镇王堂村大唐文昌龙虎山光伏电站里,呈现出一片忙碌景象:太阳光将光伏板照射得熠熠生辉,工人们在光伏板下忙碌地给地里的农作物除草、固苗,绿色的农作物与头顶的光伏板在蓝天映照下更显生机勃勃。
“这里以前是沙质盐碱土壤,肥力不足,种植的作物产量低。为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能种出菜、种好菜,提高本地蔬菜的供应量,我们不断加强与农业职能部门、农业科研院所沟通,商讨改良和种植方案;同时走访当地村庄和农户,了解传统作物种植类型,充分开发光伏板下经济,探索农业种植品种经济性与适种性。”据大唐文昌龙虎山光伏电站的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提升土壤肥力,项目组花了1年多的时间通过添加复合肥的方式来改良土壤,均衡农作物对光照的需求,在光伏板之间种植优质红薯品种,在光伏板下方种植白萝卜,促进项目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
据了解,大唐文昌龙虎山100兆瓦农光互补+储能示范项目于2022年4月建成投产,不仅年均向海南电网提供超1.74亿千瓦时的纯绿色清洁电力,还利用光伏板下空间建设简易大棚,将撂荒地开发成蔬菜种植基地,既提升了土地利用率、降低了光伏产业发展成本,又带动了周边村民“家门口”就业。
中国城市报记者在露天种植区里看到,翁田镇茂山村的不少村民正在田里劳作。村民陈容妹边除草边告诉记者:“我家离这里骑车就10多分钟的路程。平时在家我自己也种一些蔬菜,所以这份工作对我而言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而且每天工作8个小时,收入也比以前稳定多了。”
“这里的工人大部分是周边村民。在农业种植高峰期每天能有100多名村民前来务工,日常每天也有60多名村民在这里。”上述工作人员说。
如今,这片占地面积近1700亩的光伏电站,分为农业大棚种植区域和露天种植区域。其中,农业大棚种植区域有110个农业大棚,并配套灌溉用水源工程、供电、排水及控制系统,配置防爆滴灌带,可实现滴灌营养液及滴灌水,符合节能环保、绿色农业要求。
据了解,在充分积累种植经验的情况下,该项目将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引进专业种植企业合作收益,探索农业种植新模式,在确保农业种植收益率的情况下,实现光伏用地农业种植能用尽用,努力打造现代光伏农业万吨蔬菜常年种植基地,走出一条农光互补新路。
离开光伏电站,在翁田镇龙南村,波光粼粼的养鱼塘上也架起了遮阳发电的“蓝板板”。中国城市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水塘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进行鱼虾养殖,光伏板阵列既可以发电,又可以为养鱼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
“我们海南不仅风景好看,这里的罗非鱼也是热销的知名品牌。”正在鱼塘忙碌的当地村民刘玉华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鱼塘上架起的光伏板不仅能减少烈日对鱼群活动量的影响,还能降低水温,增加鱼类活动量,使得鱼群可以更好地生长。
“纬度低、光照时间长强度高、空气清洁度好,独特的资源禀赋让文昌特别适宜发展光伏发电。我们结合文昌市约1700亩鱼塘资源,因地制宜投资建设1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将丰沛的光照、水面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阳光新能源文昌10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总经理李健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眼下,在素有“罗非鱼之乡”美誉的文昌市,清洁绿电正助力渔业生态养殖发展壮大。
据了解,该项目作为海南多个单体容量最大的项目之一,综合利用既有1700亩鱼塘,针对当地渔业现代化、生态化养殖需求,采用阳光新能源渔光互补PowMart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形成板上“光伏发电、板下养殖”立体产业,预计年发绿电1.5亿千瓦时;集中式电站发电量全额上网,100%用于海南岛就地消纳。
此外,阳光新能源发挥系统技术优势,为电站选择9度最优倾角,9米阵列间距,既能实现高效发电,也能给渔业养殖预留充足空间。电站还采用“三池两坝”尾水净化措施,全面提升水质,实现生态养殖。光伏阵列区预留捕捞口,方便渔民撒网集中捕捞,开展一站式渔业加工作业。针对海南多台风气候,项目还全面加强防风抗压等级,打造安全可靠电站。
除了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外,渔光互补项目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光伏板的安装、维护到水产养殖的技术支持,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这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选择,使他们能够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增加了家庭收入。
“光伏发电运维工作、渔业规模养殖可带动当地农民新增就业近100人,每年土地租金可以给龙南村、锦东村新增150万元村集体收入。光伏发电产业还给当地带来大量税收,多维度赋能乡村振兴。同时可以减少大量碳排放,为推进海南生态岛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提供强有力支撑,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李健说。
“农光互补项目是一种典型的绿色能源转型案例。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这种模式有助于减少乡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提升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长期从事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的卢洋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农光互补不仅为当地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还带动了周边的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和旅游业发展。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体验这种新型的绿色能源模式,为乡村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在卢洋看来,凭借海南省天然的气候优势,在光伏电站里发展农业,把知识转化为双重生产力,既能缓解海南用电高峰的压力,又能向周边提供更多农作物和水产作物,还能造福当地百姓。
“农光互补无疑是光伏应用领域中的新突破,同时也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一位业内人士说,未来海南省可以借助农光互补案例持续打造集旅游观光、农业科研、农光互补的示范项目,在研究拓展现代化农业与校园教育、旅游等相结合模式的同时,形成“产、学、研、游”立体化产业。
■中国城市报记者康克佳《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2月26日 第13 版)
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龙南村阳光新能源文昌10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景观。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一片片绿色菜田,因为接连排布的“板子”盘活了资源;一池池粼粼鱼塘,因为熠熠生辉的“板子”改善了生态、惠及了民生。近年来,海南省文昌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农(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通过“光伏+产业”的跨界整合,助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来到文昌市,探访“光伏+”如何为老乡们带来“开年红”。
春节假期刚过,位于文昌市东北部的翁田镇王堂村大唐文昌龙虎山光伏电站里,呈现出一片忙碌景象:太阳光将光伏板照射得熠熠生辉,工人们在光伏板下忙碌地给地里的农作物除草、固苗,绿色的农作物与头顶的光伏板在蓝天映照下更显生机勃勃。
“这里以前是沙质盐碱土壤,肥力不足,种植的作物产量低。为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能种出菜、种好菜,提高本地蔬菜的供应量,我们不断加强与农业职能部门、农业科研院所沟通,商讨改良和种植方案;同时走访当地村庄和农户,了解传统作物种植类型,充分开发光伏板下经济,探索农业种植品种经济性与适种性。”据大唐文昌龙虎山光伏电站的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提升土壤肥力,项目组花了1年多的时间通过添加复合肥的方式来改良土壤,均衡农作物对光照的需求,在光伏板之间种植优质红薯品种,在光伏板下方种植白萝卜,促进项目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
据了解,大唐文昌龙虎山100兆瓦农光互补+储能示范项目于2022年4月建成投产,不仅年均向海南电网提供超1.74亿千瓦时的纯绿色清洁电力,还利用光伏板下空间建设简易大棚,将撂荒地开发成蔬菜种植基地,既提升了土地利用率、降低了光伏产业发展成本,又带动了周边村民“家门口”就业。
中国城市报记者在露天种植区里看到,翁田镇茂山村的不少村民正在田里劳作。村民陈容妹边除草边告诉记者:“我家离这里骑车就10多分钟的路程。平时在家我自己也种一些蔬菜,所以这份工作对我而言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而且每天工作8个小时,收入也比以前稳定多了。”
“这里的工人大部分是周边村民。在农业种植高峰期每天能有100多名村民前来务工,日常每天也有60多名村民在这里。”上述工作人员说。
如今,这片占地面积近1700亩的光伏电站,分为农业大棚种植区域和露天种植区域。其中,农业大棚种植区域有110个农业大棚,并配套灌溉用水源工程、供电、排水及控制系统,配置防爆滴灌带,可实现滴灌营养液及滴灌水,符合节能环保、绿色农业要求。
据了解,在充分积累种植经验的情况下,该项目将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引进专业种植企业合作收益,探索农业种植新模式,在确保农业种植收益率的情况下,实现光伏用地农业种植能用尽用,努力打造现代光伏农业万吨蔬菜常年种植基地,走出一条农光互补新路。
离开光伏电站,在翁田镇龙南村,波光粼粼的养鱼塘上也架起了遮阳发电的“蓝板板”。中国城市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水塘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进行鱼虾养殖,光伏板阵列既可以发电,又可以为养鱼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
“我们海南不仅风景好看,这里的罗非鱼也是热销的知名品牌。”正在鱼塘忙碌的当地村民刘玉华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鱼塘上架起的光伏板不仅能减少烈日对鱼群活动量的影响,还能降低水温,增加鱼类活动量,使得鱼群可以更好地生长。
“纬度低、光照时间长强度高、空气清洁度好,独特的资源禀赋让文昌特别适宜发展光伏发电。我们结合文昌市约1700亩鱼塘资源,因地制宜投资建设1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将丰沛的光照、水面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阳光新能源文昌10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总经理李健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眼下,在素有“罗非鱼之乡”美誉的文昌市,清洁绿电正助力渔业生态养殖发展壮大。
据了解,博乐体育该项目作为海南多个单体容量最大的项目之一,综合利用既有1700亩鱼塘,针对当地渔业现代化、生态化养殖需求,采用阳光新能源渔光互补PowMart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形成板上“光伏发电、板下养殖”立体产业,预计年发绿电1.5亿千瓦时;集中式电站发电量全额上网,100%用于海南岛就地消纳。
此外,阳光新能源发挥系统技术优势,为电站选择9度最优倾角,9米阵列间距,既能实现高效发电,也能给渔业养殖预留充足空间。电站还采用“三池两坝”尾水净化措施,全面提升水质,实现生态养殖。光伏阵列区预留捕捞口,方便渔民撒网集中捕捞,开展一站式渔业加工作业。针对海南多台风气候,项目还全面加强防风抗压等级,打造安全可靠电站。
除了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外,渔光互补项目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光伏板的安装、维护到水产养殖的技术支持,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这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选择,使他们能够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增加了家庭收入。
“光伏发电运维工作、渔业规模养殖可带动当地农民新增就业近100人,每年土地租金可以给龙南村、锦东村新增150万元村集体收入。光伏发电产业还给当地带来大量税收,多维度赋能乡村振兴。同时可以减少大量碳排放,为推进海南生态岛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提供强有力支撑,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李健说。
“农光互补项目是一种典型的绿色能源转型案例。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这种模式有助于减少乡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提升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长期从事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的卢洋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农光互补不仅为当地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还带动了周边的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和旅游业发展。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体验这种新型的绿色能源模式,为乡村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在卢洋看来,凭借海南省天然的气候优势,在光伏电站里发展农业,把知识转化为双重生产力,既能缓解海南用电高峰的压力,又能向周边提供更多农作物和水产作物,还能造福当地百姓。
“农光互补无疑是光伏应用领域中的新突破,同时也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一位业内人士说,未来海南省可以借助农光互补案例持续打造集旅游观光、农业科研、农光互补的示范项目,在研究拓展现代化农业与校园教育、旅游等相结合模式的同时,形成“产、学、研、游”立体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