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乐新闻
博乐体育:事迹普降!光伏行业遭受“周期底”?
iFinD数据显示,2023年,申银万国光伏设备行业分类的63家上市公司中,有46家营业收入正向增长,占比超过70%;但亦有24家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6家企业出现亏损。
2024年一季度,光伏设备行业呈现出的数据更为惨淡:37家企业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45家企业归母净利润呈现负增长,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达100%的企业数量足有20家,连通威股份、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也未能幸免。
从2023年年报来看,营收过百亿元的光伏设备企业有21家,通威股份、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位居营收榜前五,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91.04亿元、1294.98亿元、1186.82亿元、1133.92亿元、815.56亿元。
归母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有20家,博乐体育通威股份、隆基绿能、阳光电源、晶科能源、晶澳科技位居归母净利润榜单前五,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35.74亿元、107.51亿元、94.40亿元、74.40亿元、70.39亿元。
尽管通威股份位列双榜榜首,但其营收、净利润均呈现负增长,较上年同期分别下滑2.33%和47.25%。同样上榜的隆基绿能和TCL中环业绩也不容乐观;其中,隆基绿能去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7.41%,TCL中环营收、净利润双降,分别下滑11.74%和49.90%。
龙头企业业绩承压只是行业缩影,另有6家光伏企业出现亏损,24家企业归母净利润负向增长,海优新材、航天机电、安彩高科、明冠新材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100%。
而从2024年一季报来看,整体业绩情况进一步触底,仅26家企业实现营收正向增长,18家企业实现归母净利润正向增长,尤其是行业巨头也出现业绩负增长,甚至亏损。
营收榜前十中,隆基绿能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6.74亿元,同比下滑37.59%;归母净利润亏损达23.50亿元,同比下滑164.61%。通威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95.70亿元,同比下降41.13%,净利润亏损达7.87亿元,而去年同期归母净利润高达86.01亿元。此外,TCL中环、晶澳科技也深陷亏损泥潭。
业绩低迷之下,光伏企业股价也持续下探。2023年4月30日至2024年4月30日,TCL中环股价跌幅近70%,晶澳科技股价跌幅64.79%,隆基绿能股价跌幅47.2%,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等上市公司股价跌逾40%。
尽管如此,巨头们在出货量方面再创新高。2023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前十中,晶科能源重回第一宝座,与隆基绿能、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位列前四。2024年,晶科能源预期出货100GW-110GW,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预期分别为80GW—90GW和85GW—95GW,隆基绿能预期为90GW—100GW。
关于2023年以来业绩下滑的原因,多数企业在财报中表示,受到产业链价格回落和资产减值损失两大因素的影响。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143万吨、622GW、545GW、499GW,同比增幅分别为66.9%、67.5%、64.9%、69.3%。但据了解,博乐体育产业链供需比却由2023年6月的1.02:1转变至年末的2:1。
供求失衡压力之下,光伏全产业链价格持续下探。InfoLinkConsulting数据显示,2023年末高纯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平均售价较2023年初分别下降80%、58%、60%、45%。尤其是去年四季度以来,硅片、电池、组件价格更是触及历史新低,组件价格甚至跌破每瓦1元。
通威股份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产品销售规模的提升未能完全覆盖光伏产业链价格大幅回落的冲击。隆基绿能方面也表示,由于硅料价格大幅下降,参股硅料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1.0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10.82亿元。TCL中环、大全能源等上市公司同样提及,难以摆脱产业链价格快速下跌带来的业绩影响。
与此同时,P型向N型技术升级迭代的速度令行业更为措手不及。根据机构预计,2023年P型与N型的市占率分别为70%和27%,但2024年,N型技术市占率将达到79%,P型市占率将断崖下跌至20%。
往日的出货主力P型产能贬值迅猛,光伏企业不得不对主要涉及P型产能的相关资产计提减值。财报显示,2023年,通威股份计提资产减值高达62.36亿元,其中存货减值计提13.05亿元,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计提43.91亿元;隆基绿能计提资产减值70.25亿元,其中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损失达51.70亿元,固定资产减值计提15.86亿元;TCL中环存货减值损失计提19.93亿元,存货高达81.6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7.4亿元。
面对飞速的产能迭代,光伏企业正采取补救行动。通威股份董秘严轲在最新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截至2023年底,公司对PERC产能的账面价值已经基本处理完毕,便于公司后续轻装上阵,公司预计今年全年TopCon占比将在80%左右。
关于行业是否已来到周期底部,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沈文忠表示,在无序扩张引发的产能过剩背景下,整个光伏产业链价格基本已经处于最低点,企业盈利普遍微弱,而这一低谷状态预计将持续到第二季度末。
随着光伏暴利不再,行业内屡屡传来裁员、停产消息。今年3月,在被曝裁员近三分之一后,隆基绿能方面回应媒体称,光伏行业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竞争环境,为了应对市场变化,提升组织效能,公司进行了相关岗位结构优化,预计人员调整比例约为全体员工总数的5%。面对产业寒冬,曾经慕“光”而来的跨界者们顶不住压力,或陷入亏损境地,或选择终止有关投资。
4月24日,主营光伏辅材的中来股份发布公告称,因光伏行业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硅基项目可行性发生重大变更,决定终止投资官宣两年之久的硅基项目。
3月19日,聆达股份发布公告称,拟终止投资建设铜陵年产20GW高效光伏电池片产业基地项目。4月16日,聆达股份再次公告称,金寨嘉悦主要生产装置也将继续停产,预计停产时间至5月15日。
据了解,聆达股份于2020年跨界至光伏太阳能电池片赛道,目前因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为负被“戴帽”,股票简称也变更为ST聆达。财报显示,聆达股份去年实现营业收入8.39亿元,同比下降47.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62亿元,同比下降1447.69%。对于业绩大幅下滑,该公司解释称,主要系报告期高效太阳能电池片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按净额法确认收入的代工业务占比上升所致。
3月18日,主营复合材料轻量化制品的海源复材也公告称,鉴于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光伏行业及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公司为降低投资风险及管理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决定终止滁州项目,并将项目公司100%股权以38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老牌光伏企业爱旭股份。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国内新增光伏装机出现大幅放缓,全国累计新增光伏装机45.74GW,同比增幅降至36%。仅今年3月,全国新增光伏装机9.02GW,较上年同期下降32%。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预计将在390GW—430GW之间,乐观情况下同比增幅将达到10%。
除了高饱和的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也是光伏企业的必争之地。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光伏企业正持续扩大海外本土产能布局,投资布局区域由东南亚扩大至美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投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上市融资和产品出口,而是采取多种方式,如建立海外生产基地、与外资企业参股、组成联合体、直接投资和并购等。
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不确定性。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硅片、电池、组件三大光伏主材呈现“量增价减”的趋势,出口总额为63.3亿美元(硅片数据按“直径>15.24cm的单晶硅切片”计),同比2023年下降27.2%;出口重量21.3亿kg,同比增长40.1%。
另外,多家光伏企业在财报中提及,当前海外贸易形势愈发严峻。TCL中环表示,参股公司Maxeon给2023年业绩带来了16.9亿负面影响。据了解,Maxeon是TCL中环国际化业务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产品主要市场为欧美地区,而Maxeon业绩及股价大跌正是受到加州分布式光伏新规、美国持续高利率等外部因素影响。
隆基绿能也表示,长期以来,部分国家为扶持本国光伏产业发展,针对我国光伏企业的贸易保护措施和关税壁垒不断出现,海外贸易政策的复杂多变将为公司光伏产品出口及海外产能运营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为规避贸易壁垒的风险,沈文忠表示,赴美建厂已成为龙头企业的首要选择,但考虑到资本投入金额、时间成本、产业链缺失等问题,目前企业在实施方面仍然比较谨慎。毕竟对于新进入的电池、组件厂而言,短期内仍难以完全摆脱对于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且受当地成本、审批流程、政策等影响,产能落地时间难以保证。
沈文忠认为,光伏企业想要“走出去”还需警惕专利风险。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光伏企业在准单晶、PERC电池等领域多次遭遇专利诉讼以及“337知识产权调查”等,给企业造成了大量资金、精力损失。尤其是在电池技术方面,无论是曾经主流的PERC电池,还是当下迅速产业化的TOPCon、BC等高效电池,其原创发明人均来自海外,中国光伏企业的海外布局还存在知识产权的纠纷风险。